2018年底,国度彻查“避税圣地”霍尔果斯,近期,又有企业因应用税收洼地而被重罚,2021年,在地方发文严查的背景下,是不是还可以应用税收洼地避税?税收洼地还能存续多久?财政人又该了解
中央严查税收洼地!
最近,一则文件引来大家关注:
文件中提到:
很多人不禁要问:严查之下,税收洼地避税是否还可行?
但仔细阅读,文件只是打击以下行为:
(1.)隐瞒收入、虚列成本、转移利润以及利用“税收洼地”、“阴阳合同”和关联交易等逃避税行为。
(2.)“假企业”虚开发票、“假出口”骗取退税、“假申报”骗取税费优惠等行为。
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。
那税收洼地还能存在多久?有哪些风险?怎么选择税收洼地?怎么应用税收洼地?一次性给大家讲明白!
税收洼地还能存在多久?
税收洼地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地方制订的税收减免政策,以告竣西部大开发、复兴西南、中部突起等计谋目的,延长地域间差距。
另外一类是地方为进步当地GDP和财务月入,应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,构成的税收洼地,这类税收洼地曾对地方经济开展做出奉献,但也有一些缺陷:
1.税收流失
2.市场失灵
优良企业未必能竞争过处于税收洼地的一般企业
3.
处于税收洼地的企业或个人,可能在获得高月入的同时少缴税,使税制失去调理月入差距的功用。
因而,地方曾试图清算这些政策:
2014年,国务院下发告诉,要求全面清算已有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。
2015年5月,国务院再次下发告诉,要求各地域、各部门已然出台的优惠政策,有规则刻日的,按规则刻日履行,没有规则刻日又确需调剂的,由地方当局和相干部门依照掌握节拍、确保稳妥的准绳设立过渡期,在过渡期内继续履行。
2017年1月,国务院表现答应地方在法定权限范畴内制订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。
“税收洼地”阅历了从“清算”到“标准”,这是“新常态”经济下行压力下本钱流出的应对之举。
结论:只需地域开展仍有不服衡,国度还在努力改良各地开展不服衡的近况,税收洼地,应当会持久存在下去。
既然税收洼地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,那财政人就不能不了解税收洼地有哪些优势?
那么,如果想利用税收洼地,会面临哪些风险?
税收洼地有什么风险
1、注销难
在创办和运营时,当地对企业的违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但到注销时,会要求把违规事项都做补税。
2、轻易惹起外地税务警惕
由于税负轻,税收洼地存在大量虚开发票,外地税务局对此很警惕。有一段时间,来自霍尔果斯的发票要先到税务局报备才可入账。
3、正当性风险
《税收征管法》等对正当性的要求:税务的开征、停征、减税、免税、退税、补税要按照法令规则履行,任何机关单元不得违背法令行政律例的规则,私自作出与法令和行政律例相冲突的决议。
4、审定征收的风险
审定征收不契合国度税收政策导向;因而,很有可能税务机关的审定行动被复议机关或法院否认。
5、地位一般较为偏远,晦气于公司开展。
6、有必定准入前提
面临风险,要怎么躲避风险?怎么选择税收洼地?快来看看吧!
如何选择税收洼地
企业要综合思索以下要素:
1、节税力度
影响节税金额的两个主要要素是:地域保存比例和地域的搀扶比例,企业要具体了解。
2、政策是不是违规
地方税务机关没有权限制订税收优惠政策,只要国度税务总局层面可以按照国务院、财务部发布的文件制订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,再由地方履行。要鉴别是不是有国度政策为根据,假如不是,那这个税收优惠可能违规。
3、政策履行状况
(1)工商税务财务各个部门共同状况
有可能其他当局部门制订的优惠政策,税务局其实不承认。
(2)地方财务实力。
思索地方有没有财力确保政策履行。
4、税收搀扶结算周期。
不一样地域的税收搀扶结算周期是不一样的,有按月、按季度、按半年、按年返还的,应结合企业本身的资金流转周期,选择最利于本身开展税收洼地。
5、当地的营商情况
税收优惠政策会下降地方财务月入,相应的公共开支减少,根底设备、公共服务因此不完美,终极影响企业利润。
选择好税收洼地后,怎么安全有效地应用?
如何选择税收洼地
首先要遵循以下原则:
1、正当性准绳:
契合国度或地方当局公布施行的现有政策律例;
2、事前计划准绳:
谋划在前,监视在中,施行在后;
3、本钱效益准绳:
做税收洼地时不只要思索显性本钱,还要思索隐性本钱和风险;
4、健全合适的贸易形式:
确保营业的合理性、真实性;
在此根底上,还要做到:
1、标准做账
在营业标准根底上,做到证据链充分、合理、正当。
2、让洼地当局失掉招商好处
做好实体投资、失业安顿、当地推销、正常征税、资金在当地银行有正常余额。
3、实时加入
到达避税目标就加入,不要比及国度整理税收洼地的时候。
资深的财税专家团队+多元化税收洼地选择,为大家的节税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如:股权转让、大宗股票减持、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、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等。
具有多年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、国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、税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。服务过多家跨国公司、国企集团、A股及H股上市公司。主导并参与过多家公司国内IPO。
多年来,积累了丰富的财税管理及风险控制经验,熟悉国内及香港IPO流程。对于上市过程中的财务及税务合规、内控制度完善、公司并购、股权融资等,具有较强的实操及理论经验。